亚洲科技创新同盟会
会员单位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会员单位
郭玉国
入会时间:2014-05-19
郭玉国
郭玉国
亚洲科技创新同盟理事
基本数据:
出生地:山东
出生日期:1978年1月
毕业院校:青岛大学
职位、职务:
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4-1998 青岛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8-2001 青岛大学,获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完成);
2001-200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师从中科院化学所白春礼院士和万立骏研究院,2014年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6-2007年加入德国马普协会纳米能源化学重大项目任项目研究员,从事纳米能源材料与纳米固态离子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6年12月入选化学所"引进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加入中科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 纳米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2. 纳米体系离子、电子存储与输运(纳米离子学、纳米电化学)
3. 功能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
承担专案: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企业合作研发横向项目等课题。另外,还得到化学所"引进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和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科研启动专项资金的资助。
主要贡献: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能量转化与储存器件(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中的电极、电解质和能量转化催化剂三类关键能源材料上,系统研究了纳米能源材料的热力学、动力学与表接口稳定性问题,以及纳米体系离子、电子存储与输运过程中的尺寸效应,探索出调控和解决途径。
(1)提出"分级三维混合导电网络"指导下高功率电极材料设计的新思想,在该思想指导下设计并成功制备出几种具有这种结构特征的、性能优异的新型纳微结构正负极材料,如:纳微结构合金复合负极材料、同轴电缆结构电极材料等。
(2)在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用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具有超快速充放电特性的磷酸铁锂纳微结构正极材料。目前正和企业一起进行材料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研究。
(3)通过纳微结构设计和电极材料表面包覆,部分解决了纳米储锂电极材料的表/接口稳定性问题,大幅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容量和循环次数。
(4)发展了一种纳米体系离子电导原位测量技术,制备出新型高离子电导纳米电解质材料,发现纳米固体电解质的介观离子电导效应和异常电导各向同性现象,组装出纳米电池。
(5)开发了构筑纳米能源材料的多种创新方法,如:建立了普适的由微米原料制纳米产品的"自上而下"的电化学锂化法用于制备多孔纳米材料。
在Nature Mater.、Adv. Mater.、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8.0的论文18篇,包括:Nature Mater.1篇(通讯作者文章)、Adv. Mater.12篇(8篇为第一/通讯作者论文)、JACS3篇(2篇为通讯作者论文);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30篇(22篇为第一/通讯作者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51篇(38篇为第一/通讯作者论文)。这些论文2005年后被他人SCI引用1500多次,还有论文被ISI评为引用的Top1%。目前SCI上的H因子为21(即,有21篇发表的论文至少被引用21次)。申请国际和欧洲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获授权2项。研究结果多次被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化学会、德国马普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World、Nature China、Nanowerk、New Materials Asia、Green Car Congress、Frost & Sullivan、《科学通报》、《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锂电材料信息导报》等机构、网站和杂志评述和报导。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10余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较高的评价。由于在上述领域的研究影响,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两次邀请撰写纳米能源材料相关综述文章和研究论文。其中发表在2008年第20卷第15期的研究进展文章被选为当期卷内插画,成为2008年8月份和2008全年度Most-Accessed文章之一,2009年还被评为The Best ofAdvanced Materials论文之一。
荣誉及成就:
获2008年度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09年SCOPUS寻找未来科学之星纳米科学领域金奖。

上一条:胡勇胜
下一条:方忠